布偶猫吃完猫粮流眼泪

2021-02-09 02:20:07

问题描述:
布偶猫吃完猫粮流眼泪

提示:宠物资讯具有特殊性,宠医回复仅供参考,如需更多帮助,请咨询宠医。

我也要问
宠医回答
张杰 执业兽医师
执业编号:A012019510397

布偶猫眼流泪的常见原因如下。首先,幼猫容易感染疱疹和杯状病毒,这些病毒可以在眼睛周围定植并引起眼泪。第二,当猫的眼睛受到伤害时,如抓伤眼睛,会引起角膜炎症或角膜溃疡,还会引起眼泪。

相关科普
  • 张杰

    执业兽医师

    2个月猫咪喂养最好选用猫咪专用猫奶粉,至于喂食干猫粮需要循序渐进,最好刚开始使用温水或猫奶粉泡软猫粮后进行喂食,以让猫咪更加容易接受,另外注意给幼猫准备一个舒适干净的生活环境,另外需要注意幼猫的营养供给,保证幼猫能够更为健康地发育。

  • 张杰

    执业兽医师

    1、眼睛大,且明亮动人,宝石般的蓝眼睛也给布偶猫增添了很多魅力。
    2、头大呈楔形,体型大,身体结实,肌肉发达。
    3、布偶猫的体毛是中长型的,毛发光滑柔顺、脖子上有层围脖,尾巴蓬松。
    4、布偶猫是非常晚熟的猫品种,出生时全身雪白,毛色在2岁以上开始丰富,4岁时的布偶猫才发育完全。

  • 张杰

    执业兽医师

    布偶重点色是布偶的一种花色,出现在布偶的脸、耳朵、四肢的深色毛发被称之为重点色,但这种毛发颜色通常只出现在具有暹罗猫血统的猫中,如喜马拉雅猫、暹罗猫、布偶猫等。

  • 张杰

    执业兽医师

    布偶猫的脾气很好,有很强的忍耐力,偶尔会像其他猫一样淘气,和主人玩耍,但是和主人玩的时候,指甲几乎不会伸出来。在性格上,布偶猫非常适合有孩子和老人的家庭,可以和家人和平相处。

  • 张杰

    执业兽医师

    布偶猫的食量与年龄、体重和健康有关。一般幼年布偶猫吃得比较少,幼猫需要遵循少量多餐的原则。而成年布偶猫通常一天吃两次,公猫比母猫吃得多一些,正常的成年布偶猫一天可以吃100g猫粮。

  • 张杰

    执业兽医师

    猫吃了驱虫药就可以吃猫粮,驱虫药和猫粮同时吃也不会对猫造成什么影响。驱虫药虽然不会影响猫粮的消化吸收,但是有可能导致猫没有食欲,出现呕吐、腹泻的现象,这时候可以给猫喂食一些益生菌吃。

  • 张杰

    执业兽医师

    小猫出生一个月后可以慢慢开始吃猫粮,但请注意不要一次性更换食物。因为小猫肠胃弱,免疫力差,对新食物的接受度低,突然喂大量猫粮,容易拉稀,会造成严重后果。在1个月时,可以每天用温水泡适量幼猫猫粮或奶糕粮,让小猫自由进食,同时慢慢减少母乳、羊奶粉的喂食量,增加软粮的量,这个时候不要喂零食,以免导致肠胃不适。到2-3个月时,饮食就可以慢慢转换到以干猫粮为主了。

  • 张杰

    执业兽医师

    布偶猫一岁前属于幼猫,一岁后成年。布偶猫全身特别松弛柔软,就像软绵绵的布偶一样。幼猫时期是它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一岁后就已经生长发育完全,这时候要注意它的饮食健康,因为这个时期容易导致布偶猫肥胖。

  • 张杰

    执业兽医师

    体型不同、品种不同、体质不同都会影响饭量的多少,一天吃多少猫粮没有固定的数值。一般成年猫每天可以吃75克猫粮,一个月喂一袋猫粮是合适的。成年猫会控制自己的食量,只要给它足够的猫粮就可以了。

  • 张杰

    执业兽医师

    猫不适应新食物,导致猫胃肠道消化吸收异常,引起呕吐。在这种情况下,建议将猫的新粮与旧粮混合在一起,在第1~2天添加25%左右的新粮,75%左右的旧粮,在第3~5天添加50%的新粮,50%的旧粮,在第6~7天左右添加75%的新粮,25%左右的旧粮,在第8~10天左右全部换成新粮。

来自宠医

张杰执业兽医师
执业编号:A012019510397
咨询医生

该医生其他文章

更多>

知识库

416次阅读

33

133次阅读

美国恶霸犬123

107次阅读

我是有图的

104次阅读

泰迪头毛不浓密

75次阅读

猫猫医疗

常用问题

玩具虎猫发烧是什么症状

玩具虎猫热的症状不容易发现。玩具虎猫发低烧时,主要表现为轻度食欲不振、抑郁;猫发高烧时,主要表现为嗜睡、食欲不振。发热的原因有很多,如感染等因素,但大多数情况下,找不到明确的病原体,因此需要对症治疗。

金吉拉猫发烧是什么症状

金吉拉猫热的症状不容易发现。金吉拉猫发低烧时,主要表现为轻度食欲不振、抑郁;猫发高烧时,主要表现为嗜睡、食欲不振。引起发热的原因很多,如感染等因素,但大多数情况下找不到具体的病原体,需要对症治疗。

俄罗斯蓝猫发烧是什么症状

俄罗斯蓝猫发烧的症状不容易被发现。低烧时,俄罗斯蓝猫主要表现为轻度食欲不振和抑郁;高烧时,主要症状是嗜睡和食欲不振。发热的原因有很多,如感染等因素,但大多数情况下,找不到明确的病原体,因此需要对症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