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中已经独立的幼崽若干年后还会认识母亲吗??
其实大部分动物的亲情感没有那么强烈,在已独立生活的动物之间只有生存、繁衍,这和我们人类这种高社会化的哺乳动物是不一样的。但是也有一些动物是特例的,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给动物分类来分析,因为不同动物的习性也是不一样的。
父母不哺育、抚养
不管是动物的雌性还是雄性一方,都不会抚养后代幼崽,自然也就谈不到认识父母这种事儿了。
举例来说,雌海龟为了繁殖回到沙滩,并在沙滩上挖一个深约1米的洞,接下来就把蛋产在这个坑洞里。那么此时雌海龟作为母亲的任务就完成了,随后它们将回到海里,继续下一个轮回。在大约一个半月以后,小海龟破壳而出后,见不到母亲更见不到父亲,出生后根据本能奋力奔向大海,就开始了自己的“龟”生旅途。
父母哺育长大
第一 气味
对于一些动物来说,它们是通过气味来识别幼崽的,幼崽出生后母亲记住了它独特的味道,自然会循着味道来识别幼崽。但是这种手段并不高明并且不长久,如果幼崽和父母分开后,经过很多的变化,味道肯定会随之变化。那么旧时的亲人也会变成仇人,等同于最熟悉的陌生人。举例来说,如果人类摸了刚出生的兔子幼崽,那么这个幼崽身上的味道就改变了,母兔就辨别不出自己的幼崽,更会无情的将它咬死。
所以对于这些动物来说,即便远离父母或者混在动物群体中,父母也会根据味道找回幼崽。但是一旦成年分开一段时间后,气味就会发生改变,这样的话,父母就认不出来了。
第二 样貌
动物界都存在生存压力,所以父母抚养幼崽长大后,会让它们独自闯荡江湖,这样也可以减少一个族群内的竞争压力,并且获得最大的生活资源。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的容貌会随着生存环境和时间而变化,所以导致母亲和孩子很难相认,即使凭着模糊的记忆,也会因为领地意识,而被认作是侵略者驱赶。
第三 声音
子女一旦长大,就会被父母驱逐出领地,在外面独自打拼并拥有自己的地盘。有生物学家观察一条狼,从它幼崽时期到独立生活,声音变化了很多,所以幼崽时期靠声音识别不难,长大后还靠声音识别就是行不通的了。
因为这些动物幼崽从小被父母哺育长大,它们在一起生活过,有记忆。通过以上几个手段来识别幼崽并不难,但是时间是最好的过滤器,过滤掉了原有痕迹。所以大部分动物长大独立后,就和父母互不相识了。
特例
不过在动物中,猫科和犬科类动物是特别的存在,即使在若干年后,它们仍可以通过嗅觉辨别父母亲或孩子,因为它们的嗅觉都特别灵敏。
比如狮子,由于狮子幼崽在长到2岁成年之后才会被放逐独立生存,所以若干年后,样貌变化并不大。如果在野外已长大的幼狮在特别偶然的情况下,遇到了自己的父母亲。它们首先会互相凝视,观察对方,然后慢慢靠近,小心翼翼的用鼻子互相闻闻,然后互相碰碰、蹭蹭,仿佛认出了对方。遗憾的是,因为现在它们都分别属于不同的族群,也为了防止近亲繁殖,所以它们并不能相聚。
这种多年后还能辨别出亲人的能力,也因为狮子是高度社会化的动物。这些动物一般智商都比较高,为了避免种群内竞争,食物过于匮乏等原因。在经过了跟父母长期生活、被哺育、培养长大之后,才会外出独自生活。类似的动物还有猩猩、大象等。
总结
虽然大多数动物都没有人类聪明,也因为社会化程度不如人类高,经过岁月流逝各种变化,所以认不出父母亲。但是人类只要容貌固定的情况下,不管过多少年都是会互相记得的。
怎么说呢,这个问题,如果说幼崽已经成年很久,而且独立生活的话,它应该是不认识自己的母亲的。
首先,我们这个大自然是残酷的,虽然人类的想法很美好,但对于野生动物来说,现实就是如此,比如说动物界大多数都是单亲家庭,父亲这个词基本就是没有,绝大多数的动物都是由雌性独立抚养幼崽,这一点我想养过猫或者狗的同学都很清楚,你肯定从来没见过哪个雄猫或者公犬过来送过奶粉啥的吧。
所以既然连自己的幼崽都没见过,你指望雄性的动物认识自己的孩子,那肯定是白扯,那么既然不认识自己的父亲,那么动物们会认识自己的母亲吗?答案一般也是否定的.
对于绝大多数的动物来说,气味是分辨某一个东西主要辨别手段,当幼崽和母亲分开之后,气味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改变,那么即使它们以后再遇上,也就是形同陌路,互不认识罢了。
那么对于大多数动物来说,自然界就是爪牙和鲜血的世界,所谓的亲情不过是一种累赘,而繁衍后代也只是身体当中的一种本能,这种本能驱使着动物们这么做,所以如果你指望它们和人类一样,夫妻恩爱,琴瑟和鸣的话,我想你恐怕要失望了.
对于它们来说,生存才是第一位的,所以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动物会为了食物而大打出手,甚至到了你死我亡的地步,我想这或许就是赤裸裸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吧!
最后再说说一个有意思的事,我记得我曾经看到了这样的一种理论,有人说动物们的一切行为都来源于基因,它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在执行基因的指令,而这个指令从它们出生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它们没有爱,没有恨,更没有复杂的各种情感。
那么这种理论是否正确呢,答案是不知,但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就是即使是人类这样有智慧,有思维的高级生命物种,也照样要遵循基因指令进行生存,没有任何人可以例外.........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成功激发了我的必答机制。话不多说,直接进入主题:
动物中已经独立的若干年后还会认识母亲吗?
我觉得这个问题是存在个体差异的,而且要看在与母亲分别的时候幼崽有多大。从本质上看,动物独立后能否认识母亲取决于幼崽对母亲的记忆能力,而记忆力则与相处的时间与幼崽的记忆水平密切相关。
这里我就结合自己身边的例子来讲一下。
首先是幼崽对主人的记忆能力
在高考结束后的暑假里,我在买菜回来的路上捡到一只小狗,当时那只小狗只有巴掌那么大,眼睛浑浊,连方向都分不清。出于怜悯之心,我把这只小狗带回了家独自养着。
我们之间相处了大概20天左右,当时已经相当熟络了,每当家里来陌生人它都会不停地大声喊叫。不管它在哪里,只要我喊一声狗子,它就会马上向我飞奔而来。出去散步的时候,它也会紧紧跟在我的身后,我停下来休息时,狗子就躺在我的脚边安静地趴着。后来由于开学我就到外地念书了,这一分别就是半年多的时间。
▲▲小狗的照片
当时我把小狗托付给了一个亲戚,当我回亲戚家看小狗时,由于我换了一身衣服,狗子当时并没有认出我。但当我开始呼唤它时,它立马就认出了我的声音,紧接着朝我飞奔而来,还在我身旁来回的磨蹭,嘴边不停地发出哼哼的声音。
当初收养狗子时,它只有一两个月大,我们也才玩耍了20多天,它竟然记忆了半年多的时间。
题主问的是已经独立的幼崽,若干年后能否认识自己的母亲,虽然我所举的案例有些不符情形,但也可以初步得出一个结论:在幼年时期陪伴狗子度过一段时间,狗子就会形成相当深刻的印象,但是随着时间的延长,印象(对原先主人的记忆力)有逐渐淡化的迹象。
其次,是幼崽对母亲的记忆能力
还是举我身边的例子。
我表哥家养了一只土狗,怀孕之后产了一窝狗崽子。我们农村家里一般情况下只养1~2条狗,太多的话照看不过来,而且也耗费精力,因此表哥就把新生的幼崽都送人了,其中有不少都送给了同村的人。
▲▲表哥家的老母狗
后来,这条母狗可能是寻子心切,就四处到村里溜达,结果还真在别人家找到了被送走的幼崽。但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老母狗“探班”几次之后就没有再去了。再后来,幼崽都长大了,但基本上都不认识它们的母亲。相反,这条老母狗却认识长大后的幼崽。
出现这种结果也很容易理解:幼崽在被送出去时给母亲的印象几乎为零,绝大多数印象都停留在对新主人、新环境的认知上。而它们的母亲则对幼崽的印象非常深刻。
另外,与人类相比,动物间识别身份的其他标识可能是独特的气味,有些动物可能凭借灵敏的嗅觉辨别出对方的身份,这种情况存在的可能性也是不能排除的。
对于这个问题,大家有不同的看法,也欢迎指出并讨论!
这是个好问题。
很多动物独立之后就会被父母赶走,比如一些猛禽还有独居的猫科动物。除了减轻种内竞争,避免区域种群密度过高、捕食压力变大之外,还避免了近亲交配。但是很多社会化的动物,即便能独立生活了,也仍然认得自己的父母,比如猩猩、黑猩猩、象、狼等等。我们看过很多报道,成年的已经可以独立生活的黑猩猩由于过于依恋母亲,不愿意离开族群,甚至在母亲死去后自己也拒绝进食,最终也随母亲而去。象群是母系社会,雌性个体成年了还会留在族群里,一直跟着自己的母亲,而雄性则会外出,有时候成为独象,有时候则是跟其他单身公象在一起组成小团体,但无论如何如果他再一次遇到自己的母亲以及其他“亲人”,他还是可能认出来,并且象群对自己家出去的男孩子接纳度明显更高。当然,是暂时接纳,作为大族长的母象是不会容许自己的后代互相交配的。而这些公象在家族四周出没的时候也可以担当保卫之责。狼群也是一样,而且来去更加自由。
鸟类中比较有意思的是乌鸦、喜鹊等鸦科动物还有蜂虎。它们都不能算完全社会化动物,因为平时并不一直集群出现,虽然会通过争斗来确定地位,却没有明确的分工。让人感兴趣的是它们的合作模式。乌鸦成年之后也会离巢自己生活,但它们通常不会离自己的父母很远。一旦父母遇到了危机,比如天敌出现,只要大声嚎一嗓子,附近几百只亲朋好友都会闻讯赶来,一起把天敌驱逐出去。当然,子女或者邻居这么喊一嗓子也会有鸦伸出援助之手,毕竟这是团结力量大、互惠互利的事,至于最后能引来多少帮忙的就要看鸟缘了。我们在野外经常看见鵟等飞得慢的猛禽被几十只乌鸦围殴得毫无还手之力,只能逃之夭夭。而对于蜂虎来讲,前一年独立生活的蜂虎如果在繁殖季节没有找到配偶,会回到父母巢中帮着父母喂养今年出生的弟妹。
另外就是一些会长距离迁徙的鸟类,虽然不是社会化活动,但是它们往往更信赖自己父母的领路,在重新集群开始迁徙的时候,也更愿意跟父母结伴。当然,到了目的地往往就一哄而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