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类疫苗要强制打,背后原因是什么呢?
实施预防接种也就是要强制接种疫苗首先是我国法律法规的规定,保障儿童身体健康,最有效,最经济的预防手段。接种后可有效预防感染相应的传染病,而且一般不会成为相应传染病的传染源。
孩子出生六个月后,由母亲胎传的抵御外界疾病的抵抗力就几乎没有了。所以要抵抗细菌、病菌的侵犯,就必须让孩子自身尽早产生对这些疾病的抵抗力。注射疫苗就是产生抵抗力的行之有效的办法,所以要强制注射接种。
“强制注射疫苗”实际上是指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的免费疫苗注射。以中国为例,目前所有的疫苗分为“第一类疫苗”与“第二类疫苗”,其中“第一类疫苗”即是指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公民应当依照政府的规定受种的疫苗(“二类疫苗”则可根据需要自行选择是否接种,也需要自费)。
而所谓的“强制注射”,是指适龄儿童入托或者入学时都需要提供相关疫苗的接种证明(中国特指“儿童预防接种证”);如果缺失国家一类疫苗的接种记录,相关教育机构可以拒绝该儿童的入托或者入学。
根据2008年国家公布的最新免疫规划内疫苗名录,目前中国的一类疫苗包括:乙肝疫苗、脊灰减毒活疫苗、卡介苗、百白破疫苗(基础) 、白破疫苗(加强)、麻疹疫苗、麻腮风联合疫苗、乙脑减毒活疫苗、A 群流脑疫苗(基础)、A+C 群流脑疫苗(加强)、甲肝减毒活疫苗。
实际上,“强制疫苗注射”的规定不只存在于中国,而是整个世界的共识:1974年以来,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以全世界儿童接种卡介苗﹑百白破﹑麻疹和脊髓灰质炎疫苗为目标,积极倡导了“扩大免疫规划(Expend Programme Immunization,EPI)”项目, 即倡导世界各国把上述4种疫苗纳入国家免费范围,尽最大能力对适龄期儿童进行接种。
之后虽然各国积极响应号召,但相关疫苗的接种率上升却并不明显——直到一些国家政府开始实行“强制注射疫苗”的规定(即入托或入学时必须查验相关的疫苗接种证明),疫苗接种率才开始有了明显的提升。举例来说,美国从1990年开始,所有洲都要求儿童在入学入托时不需查验接种证,并专门为此立法,要求对漏种疫苗的孩子进行补种,否则将拒绝入学或入托。该措施有效地提高了美国儿童入学入托时的疫苗接种率——从上世纪70年代的11%~58%上升到71~96%。目前,欧洲各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印度、泰国等发展中国家,也实行儿童入学入托查验接种证制度。实际上,这种国家强制免疫的措施已经默默地挽救了数以万计儿童的生命:在197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行扩大免疫规划(EPI)时,世界上只有5%的儿童享受免疫接种来预防白喉、破伤风、百日咳、脊髓灰质炎、麻疹和结核病等6种疾病。
而1990年以来,全世界每年新出生的1.3亿儿童中几乎80%在1周岁之内获得免疫接种,每年因此而减少了300万儿童的死亡。在中国,从开始实施计划免疫工作以来,传染病出现以及致死的都大幅度下降。据全国常规疫情报告资料:1994年麻疹、白喉、百日咳、脊髓灰质炎发病数分别比1978年下降了96.4%、99.4%、99.3%、97.5%;死亡数分别下降了97.4%、99.3%、96.5%、97.7%;1994年上述四种传染病发病总数较1978年减少了约351.7万例,死亡减少约1.3万例。而相关传染病发生率与死亡人数下降背后所带来的社会与经济收益,可能还要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自从转向公卫开始看到很多人不愿意或者害怕打疫苗,看到他们这种漠然的态度,我逐渐也开始感到震惊。
疫苗到底有多重要呢?讨论这个之前,我想应该简单说下疫苗的分类。最大的两类是live attenuated vaccine和inactivated vaccine(dead vaccine),即减毒活疫苗和死疫苗。大多数疫苗都包含在这两类里。最基本的区别是,活疫苗多数口服,死疫苗多数肌注或皮下。活疫苗的潜在不良反应更大,但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即免疫力)的效果也越好。其他还包括类毒素,以破伤风疫苗为代表。以及多糖类,以肺炎疫苗为代表。
首先,当然是为了自己的健康。WHO的EPI计划(Expanded Program on Immunization)规定的疫苗种类包括BCG(卡介苗,针对结核),DTP(白百破三联疫苗,包括白喉,百日咳,破伤风),polio(脊髓灰质炎,即我们通常说的小儿麻痹症,包括口服活疫苗OPV和死疫苗IPV两种),MMR(Measles, Mump, Rubella,即麻疹,腮腺炎,风疹三联疫苗),外加HepB(乙肝疫苗)。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接种计划。比如非洲某些国家要接种yellow fever疫苗等等。但这几类基本疫苗是不可少的。出生后就要按规定完成接种计划,这几个的有效性也基本都达到了97%到99%点几不等。
其次,也是更重要的,是为了你身边人的健康。学医的同学知道,herd immunity,即人群免疫性,是非常重要的。即是说,在复杂的人与人接触的关系网络中,易感人群(即对病原体没有免疫力)在总人群中占有一定比例,针对不同的病原体这个比例或大或小。当有一定比例的人群接受了免疫接种后,同时也保护了其他一些未接种疫苗而易感的人群,因为这些人群没有与病原体直接或间接接触。反之,如果没有人接受免疫接种的话,这个网络就会在易感人群中无限次的展开来,尤其当易感人群的比例很大而具有天生免疫力的人群比例很小的时候,就很容易造成疾病的全球大流行。这是非常可怕的情景。
通常来讲,一个疫苗从研制到反复实验,到正式投入市场,这个周期最少要8年。期间需要经历四期临床试验。第一期和第二期临床实验周期较短,只要一年到三年,因为这两期只测试疫苗(准确来讲应该叫做investigational drug,只有有了注册商标后才能正式称作疫苗)的安全性(safety)和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当进入第三期临床实验后才开始大规模测试疫苗的有效性(efficacy),以及进一步测试safety和immunogenicity。当通过测试后,注册进入市场后,再进行的超大规模的后临床试验,这是第四期临床实验,主要是继续测试有效性。
而大多数新疫苗,比如以H1H1为例,都是经历了两期临床试验,证实对人群基本安全之后便投入了市场,因为时间上不允许做更大规模的实验。一般新疫苗根据病毒的血清亚型分类,也会对某些亚型较有效,有些亚型没有什么作用,大概有效性可能30%到70%不等,一般认为超过一半就是成功的,有进一步改进的必要和可能。
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的疫苗是每个孩子都要打的疫苗。为了尽可能地提高疫苗接种率,各国政府都采取了一些“强制”措施,如适龄儿童入托或者入学时都需要提供相关疫苗的接种证明等。前面许多回答者都讲了许多接种疫苗对预防疾病的好处,我想从流行病学的“群体免疫”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
我们可以看看下面这个小视频或者是下面的图片: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file_sign": "3f8a9f047802cdac315b3cb890483cc6", "vname": "", "vid": "af552eac4b6a42dca4b903d7139d0588", "thumb_width": 618, "vu": "af552eac4b6a42dca4b903d7139d0588", "src_thumb_uri": "4f04000ca5189b623c90", "sp": "toutiao", "update_thumb_type": 1,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4f04000ca5189b623c90", "video_size": {"high": {"h": 480, "subjective_score": 0, "w": 824, "file_size": 246115}, "ultra": {"h": 720, "subjective_score": 0, "w": 1236, "file_size": 409499}, "normal": {"h": 360, "subjective_score": 0, "w": 618, "file_size": 167309}}, "duration": 6.0, "thumb_url": "4f04000ca5189b623c90", "md5": "3f8a9f047802cdac315b3cb890483cc6"} --}
视频中,红色代表某种传染病的感染者,黄色代表打了疫苗对某种传染病有了免疫力者,蓝色代表对某种传染病没有免疫力者。可以看出,当疫苗的免疫接种覆盖率为0%时,疾病很快传播,几乎所有人都会得病;在疫苗免疫接种覆盖率达到25%~50%时,仍不能阻止疾病的流行;疫苗免疫接种覆盖率达到75%时,疾病还会有小范围的传播;只有当疫苗免疫接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这种传染病才会得到有效地遏制。
下面这个链接是世界卫生组织网站中各国儿童疫苗接种覆盖率的统计。
http://www.who.int/gho/immunization/en/
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乙肝疫苗、百-白-破三联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和麻疹疫苗的接种覆盖率都达到了世界卫生组织要求的90%以上。
提高疫苗的接种率,人人都尽可能地接种了疫苗,传染病的流行才得以控制,还能保护少数因为疾病或某种原因不能接种疫苗的儿童。所以,免疫接种不仅是一个人的事情,而且是关系到全社会人的事情。接种疫苗是一件不仅利己,而且利人的好事情!